您的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地球物理学领域多位知名专家做客地空论坛

发表日期:2019年05月15日点击量:发表者:地空学工组

5月14日下午,应必赢优惠y272net熊熊院长邀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赟教授、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吴庆举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高原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钮凤林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艾印双研究员等五位地球物理学领域知名专家做客我校,并在八角楼学术报告厅举办学术论坛,全校百余位师生到场聆听。论坛由熊熊院长主持。

王赟教授做了题为“旋转运动及其在工程中的可能应用”的报告,介绍了地震旋转运动产生的动力学原理,人类对于地震旋转运动的研究历史和认识,目前旋转地震观测的发展,六分量地震仪的研发现状与观测数据的分析利用等。并对旋转运动的各种可能应用进行了简介,以工程应用为主。最后从数值模拟与矢量信号处理的角度,说明了地震旋转运动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值得攻关的一些重要内容。

吴庆举研究员做了题为“中亚造山带新生代火山深部结构及意义”的报告。中亚造山带广泛分布着新生代火山,其中长白山火山和五大连池火山是近代的活火山。由于远离板块边界,中亚造山带火山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研究区的宽频带地震观测资料,开展远震体波层析研究,揭示了中亚造山带东段火山深部结构,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这些新生代板内火山的成因机制。



高原研究员做了题为“汶川地震对青藏东缘地壳各向异性影响与地壳主压应力区域分布探讨”的报告。使用固定地震台站和区域流动地震台站资料,通过长达18年记录的剪切波分裂分析,提取了快剪切波(快波)偏振和慢剪切波(慢波)时间延迟参数,得到青藏高原东缘构造域上地壳地震各向异性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剪切波分裂参数受到应力和断裂构造的影响,块体边界或断裂附近的快波偏振特征比块体内部更为复杂,一些分区显示两个优势方向。在汶川地震前后,可以观察到一些台站或区域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的变化,既有快波偏振方向也有慢波时间延迟的变化。地震前后有明显变化的台站,基本符合两种情况:一是震中距较近;二是处于大的断裂或构造边界附近。研究发现,汶川地震前后,龙门山断裂带区域的慢波时间延迟的降幅显著大于周边区域;龙门山断裂带北段的慢波时间延迟降幅,大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大于龙门山断裂带南端与鲜水河断裂、安宁河断裂的交汇区,这反映了地壳应力及介质物性状态的变化。通过分析剪切波分裂参数,得到了龙门山断裂带域及周边区域的主压应力分布。利用地震剪切波特性监测应力变化,进而应用于地震应力预测研究。

钮凤林教授做了题为“Subduction-driven recycling of continental margin lithosphere”的报告。虽然海洋岩石圈的俯冲再循环是板块构造的中心主题之一,但大陆岩石圈的再循环和重要构造的成因往往比海洋岩石圈复杂得多。钮教授从近年地震波成像的研究结果谈起,针对南美洲和南非的克拉通构造成因作了系统性的介绍。研究表明,南美洲东北部俯冲的大西洋板块相关的异常快速地幔的体积高于预期,这些异常在大于200公里深的大陆边缘出现,并且大陆边缘下的岩石圈地幔明显比预期的薄。这些研究成果为岩石圈-软流圈藕合的动力学模型提供了参考,具有相当大的科学意义。



艾印双研究员做了题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深部结构研究”的报告。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缅甸西部是俯冲的印度大陆板块与安达曼-苏门答腊海洋板块交汇处,是研究板块俯冲与大陆演化的天然实验室。艾印双研究员课题组利用2016-2018年期间布设在缅甸中西部的71个流动地震台站数据,开展了区域地震定位、走时成像、接收函数、上地幔各向异性等研究,为俯冲板片的深部状态及深部动力学演化提供了地震学约束。



在报告中的讨论环节,诸位专家与在场的师生就地球动力学、地震学研究中相关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并对多位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进行了解答,讨论过程十分热烈。最后,熊熊院长做总结发言,代表学校师生向诸位专家表示感谢,并希望通过与专家们的长期交流,进一步提高学校师生的科研视野。

 

Baidu
sogou